[關於自我認同的兩三事-<獵殺星期一(What Happened to Monday)>觀後心得]
先前在電影院看到這部片的預告,就相當期待,七胞胎姊妹要對外共用一個身分以求生?光想像就感到滿滿的複雜情感,不論好的、不好的感受。腦中浮現著:每個人只能擁有1/7的時間,共享每天的遭遇,對內沒有隱私,對外沒有自我。那麼,「我」在哪裡? 「我」是誰? 「我」的存在是為了什麼?
然後劇情朝預期的方向演去,感到相當揪心與哀傷,心情悶悶的。
沉澱一下,想說說關於自我認同的一些想法。
(註:內容可能會輕微提及部分劇情,若擔心影響日後觀片心情,建議可欣賞完電影後再繼續看。)
電影劇情介紹(https://goo.gl/cMNis9)
1. 自我的探索、追尋與認同
電影的故事設定,是七個姊妹彼此扮演「凱倫.賽特曼(Karen Settman)」,彼此的名字是依照星期一到星期天,用以方便分辨出生序、誰在哪一天出門,返家後在晚間會議分享整天經歷給其他人知道,好維持「凱倫.賽特曼」在外的生活形象。七個姊妹看似人生是進行式,但個別的人生或是「凱倫.賽特曼」的人生是被切斷不連貫的。
自我認同是對自己持續且連貫的了解,讓自己知道在不同情境下,知道自己是誰,知道「我」仍是同一個人。
心理學家Erickson在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提到「自我認同(ego identity)」的概念,個體會在青少年時期會整合自己與他人對自己的想法,形成一致的自我意象,透過自我認同獲得滿足,能有明確的自我觀念和肯定追尋方向。若無法達到自我認同,則可能產生「認同危機」:未能在青少年時期完成自我認同,可能會感到角色混淆,不知道自己是誰?要做什麼?要往哪裡去?生活缺乏目標、迷失徬徨。
七姊妹們在這樣片段的切割下,各自的「自我」無法發展,也無法與外界有連貫的互動,不知道外界對我的評價與回饋是什麼?「自我」也無法回應外界,我不知道自己是誰;別人也不知道我是誰。
隨著年紀增長,這樣「自我認同」的議題越趨明顯,電影場景一幕呈現七姐妹在一次晚間會議,彼此表達對人生的不同觀念,透露著「我們這樣算是活著嗎?」。另一幕Sunday流著淚說「我不知道該相信什麼...我不知道我是誰?」深刻傳達著無法完成自我認同的迷惘與徬徨。
2. 自我的多元面向
在電影劇情中,七個姊妹有不同的外表打扮、個性、喜好,彼此支持、愛護,有時也彼此抱怨、怨懟。這也像是我們內在的呈現。有時覺得某個面向的自己很蠢笨,某個面向的自己很優秀,某個面向的自己很外向活潑,某個面向的自己很內向害羞,有時很氣自己,有時會給自己鼓勵。
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,一些面向也許在與社會環境的互動中,慢慢被壓抑、退縮到後頭,彷彿必須符合某個「特定形象」出現,就像七個姊妹在家中可以安心的「做自己」,但只要出門就只有一個「凱倫.賽特曼」的角色。
其實我們內在會隱隱約約知道,「我們都想要做自己」、「也喜歡做自己」,但在求生存的考量下,要做出一些調適、妥協、整合。也許是因為經驗學習到,某些面向是他人不喜歡的,也許某些面向會帶來麻煩,也許某些面向是不符合環境規範、價值觀或道德觀的。
有時會裡聽到這樣的疑惑,「這不像我」、「這樣做就不是我了」,「好像我要做出改變,原本的我就要不見了?」也許可以試著停下來腳步,看看自己、問問自己,「是不是好好認識自己了?」、「會不會太早決定自己只能是某些面向了?」
3. 自我接納與疼惜
有時將靜下心來一次次的覺察,才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將某些面向的自己壓抑下來,拒絕他們、排擠他們、否認他們的存在,接納自我的各個面向,即便是希望改變,也是經過自己覺察、思考與決定,而非感到「受環境逼迫的」。
正念減壓的治療觀念中,鼓勵我們練習自我關懷(self-compassion):當我們面臨到生活的挫折、不如意時,可以用關愛、寬容、不批判的的態度對待自己,當自己感到失敗、不完美時,能以更符合「人性」的觀點來看待自己,以中性、接納的態度對待自己的痛苦感受,而非急著排斥它、責怪它。
給自己一個溫柔的擁抱,輕輕告訴自己有多愛自己,就像Wednesday在螢幕前對其他姊妹們說的:「我愛你們」。
文末,想起一些在成長過程中找不到自我的新聞或案主,都會感到一陣揪心。有些人甚至因為達不到自己或他人期待,做出傷害自己或自殺的行為,彷彿達不到某些期望,就不再是「我」,不再是那個值得被愛、被接納的自我。
當自我懷疑、貶抑、責備又出現時,溫柔地告訴自己,對自己、對重要他人的多元面向給予接納、包容、疼惜,選擇「自己接受」與「他人接受」的最大交集。「我好,你也好」,是最舒服的距離。
文、圖/洪千惠臨床心理師
本文同步刊於洪千惠臨床心理師:http://blog.xuite.net/lifejoan/hongcianhuei/532925687